全國咨詢熱線:010-56189416
官方簡歷顯示,賴老師是河北大學光學工程專業碩士生導師,從事光電材料研究工作。2009年畢業于河北大學光學工程專業,獲工學博士學位,發表SCI、EI論文20余篇。曾主持過教育部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、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5項,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10項。
無獨有偶,除了賴老師,2019年9月入職深圳中學的羅天摯也同樣擁有高學歷,他在2010年本科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,隨后前往美國特拉華大學(University of Delaware)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攻讀博士,博士畢業后留校從事博士后研究。2018年回國后加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,任研究助理教授。一年之后,他從南科大辭職,現任深圳中學的高一化學教師。
同樣,胡劍也擁有一份足以羨煞旁人的簡歷。他本科、研究生畢業于清華大學,2007年在清華獲得博士學位,又赴德國馬普天體物理研究所進行為期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?;貒?,相繼在清華、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工作。
不過,他最終還是選擇做一名高中教師,于2019年10月入職深圳中學,成為一名天文競賽主教練和天文社團指導老師,并開設國際物理競賽課和天文學選修課。不到一年的時間,他所帶學生即獲英國物理奧林匹克金獎和廣東省天文競賽一等獎。
從科研轉身投奔基礎教育領域,他用了十年時間。當年在清華物理系教書,他為從全國各地選拔而來的高中生上課,發現很多同學難以適應從高中到大學的轉換,“這說明我們的高中教育其實跟大學教育相當脫節,而這對于我們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非常不利的。”
近年來,一些博士到中學甚至小學應聘,一些高校教師到中學教書的新聞,在媒體報道下層出不窮。那么,他們真的“大材小用”了嗎?
為何跳槽?網友表示驚訝
微博平臺上,#高校副教授跳槽到中學#話題引起廣泛關注與熱議,話題閱讀量達1.6億。
高校副教授在常人眼中是妥妥的高層次人才,放棄高校教職到中學任教,這種不落俗套的職業規劃難免給公眾帶來沖擊。網友紛紛發表看法,其中,“喜悅”與“驚奇”情緒明顯。
圖源:新浪輿情通
@每日經濟新聞【#高校副教授跳槽到中學#引熱議!大學老師不香了嗎?】微博評論區中,部分網民的直觀感受為“已經卷到白熱化階段了”;部分觀點犀利指出,副教授從河北到廣州的中學任教更能凸顯的是地區經濟差距問題;還有一些觀點認為,“讓中學生也能接觸大牛”并非壞事。
圖源:新浪輿情通
大學副教授“跳槽”到中學教書,并非"人往低處走"
高校副教授的職業選擇之所以引起輿論爭議,正是源于人們的認知“落差”。當他們沒有向需要尖端人才的領域流動,反而有了更為多元的擇業方向,甚至向“基層”工作遷移時,人們會產生割裂與落差感。
近幾年來,人們在擇業方面的思想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,“尖端人才”必須對應所謂的“高大上”的職業這種擇業觀念也逐漸被摒棄。
對于“高校副教授跳槽到中學”一事,主流媒體紛紛發聲呼吁“客觀看待”“尊重選擇”。
《新京報》發表評論稱:高學歷人才選擇到中學當老師,主動投身基礎教育值得點贊,同樣可以培養出優秀人才。大學副教授“跳槽”到中學教書,并不是“人往低處走”,更談不上人才資源的浪費。對大學副教授“跳槽”到中學現象,無需大驚小怪。
《紅網》評論文章指出,高學歷人才、高校教師向基層遷移,或者說越來越多博士、教授來教中小學,就目前而言,這只是個別人的選擇,不是具有普遍性的現象……沒有永遠的學霸,也沒有永遠的教授??傮w說來,現階段高學歷搶低學歷飯碗的現象遠未形成大勢,不必過度憂慮。
《廣州日報》發文評論,“不妨給高學歷人才‘屈就’一些掌聲”,文中認為,如果高學歷人才有志于基礎教育,而且中小學校有心、有力匯聚一群知識淵博的教師,為其提供“談笑有鴻儒”的開放環境,最終的受益者將不只是個別學?;蛞蝗簩W生,而是整個行業和國家教育發展。高學歷人才看似“屈就”,實為明智之選。
長遠來看,這種趨勢符合教育認知的內在需求
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:從教育的基本事實和邏輯表征來看,越是低年齡段,表征相對越不明顯,教育越復雜。打個比方,如果對高等教育的認知是100%的話,我們現在已經達到70%,而即便是中國最先進的大學,在對幼兒教育方面的認知,也只是整個幼兒教育應該認知總量的30%左右。
根據這樣一個狀況,越早期的教育越要有高精尖的人才,而現實的狀況是從大學到中小學,教師的知識水平是逐級遞減的。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,有一部分優秀的人才到基礎教育中任教,從長遠來說是符合教育認知的內在需求的。
不難看出,在上述觀點當中,對于此事的看法,網民更多地是從現實中錢的角度進行考慮,媒體則主要關注學校及教師的發展,專家則從人尤其是幼兒成長教育角度進行分析。無論是網友、媒體、專家,基本都對大學教授跳槽中學當教師的做法給予了肯定。
整體輿論環境的支持,為以后更多高校教師下沉基層,投身基礎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,這也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提速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。我們也期待著這些高校教授能為我國基礎教育帶來一些變化,讓更多的學生找到自己的方向,實現人生價值。